译经与考古
圣经考古学 “圣经考古学”(Biblical Archaeology)顾名思义, 即是专注在与圣经记载有关的考古研究及发现. 根据《圣经启导本》的解释, 圣经考古学研究的中心是圣经. 圣经考古学的范围包括出土古物的鉴定、圣经所记录的古代城镇的发掘、与圣经有关的古文字的译解. 圣经考古学的产生、成长以及其不平凡的发展, 不过是近150年的事, 但它对新、旧约圣经的内容, 提供了许多线索和印证, 帮助我们建立起圣经的历史架构, 让我们对圣经的背景有更清楚的认识. 周永健博士 主前第十二世纪,古代近东进入铁器时代(Iron Age)。历史和考古显示,一群称为“海上的民族”(Sea People)从地中海爱琴海向东迁移,入侵埃及,但在尼罗河三角洲被击退,最终着陆在迦南地上。他们是《圣经》所说的非利士人,拥有先进的铁制武器,从士师时期起成了以色列人的威胁,直至大衞把他们制服。 《撒母耳记》的记叙反映当时的情况:“那时,以色列全地没有一个铁匠,因为非利士人说,恐怕希伯来人制造刀枪。”(撒上十三19)以色列军中,只有扫罗和约拿单持刀带枪,跟随他们的人都没有。非利士人拥有铁器行业的专利,“以色列人要磨锄、犁、斧、铲,就下到非利士人那里去磨。但有锉可以锉铲、犁、三齿叉、斧子,并赶牛锥”(20-21 节,和合本)。了解经文的关键在于原文“pim” 一字,考古学发现量重小石刻有此字,证实是当时重量的单位,重三分之二舍客勒;译作“锉”的字意思不能确定,只出现一次,按文理推测指“收费、价钱”。“三齿叉”原文由两个字组成,有多种翻译:“三个叉子”、“三齿的叉”、“三分之一舍客勒磨叉子”等,经文似乎残缺不全。无论如何,这两节描述磨利铁器的收费,可译为:“所有以色列人要磨锋利自己的锄头、犁头、斧头、镰刀,就要各自下到非利士人那里。磨犁头和锄头的价钱是三分之二舍客勒,磨叉子、斧头和修理刺棒是三分之一舍客勒。” 译经除了语文和历史的考虑之外,考古的发现可以提供要的线索,本文只举一例。 https://www.chinesebible.org.hk